Dum Spiro, Disco.

学习|思考|平静|等待


  • Home
  • Archive
  • Categories
  • Tags
  •   

© 2025 Leoxl

Theme Typography by Makito

Proudly published with Hexo

月报#1 | 2025.04 - 混乱、迷茫、消耗下的思考尝试

Posted at 2025-04-25 月度复盘  思考 



“当我真正有时间思考的时候, 我在思考些什么.”
我希望在这里留下的文字, 能为未来的自己提供一些线索.

近些年的四月, 自己总是会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 迷茫, 焦虑, 精力不足, 是这段时间最为显著的特征. 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但是当我试着用更加专注投入于当下时, 精神只会变得更差.

“我尽可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我应尽的责任之中, 那为什么自己的表现反而越来越差, 时间越来越不够用, 人越发焦虑和疲惫了呢?”
以前我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 不要多想, 就是行动, 同时尽可能保证规律的反思总结, 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焦躁的情绪, 我也会把他们记录下来, 让自己对情绪的认识尽量具体, 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激励. 遗憾的是, 自己在当时虽然感觉尽力在做对的事, 但是处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 最后在这条路的尽头得到的也只是差强人意的结果.
在那之后自己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感觉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不少的成长. 现在面对我与此前类似的处境, 我想试着作出新的回答.


混乱的起源: 我正在全身心投入的事中

其实从去年年中开始, 自己就把很多时间精力投入到了现在要做的比赛的准备上来, 那段时间自己就一直被能力困扰着焦虑着, 已经开始投入大量低效的时间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际的提升. 然后到了寒假和这个学期, 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好弱, 想着要用更多的时间换得更多产出, 但是投入的时间质量都不高, 生活节奏也不好, 久而久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怎么干才好, 热情也被消磨着.

到现在很多时候反而是想着逃避, 偶尔晚上做梦都是和同伴交流或者比赛时的场景, 白天一睁眼也是有种不想面对和思考的感觉, 当我真正有机会得到一些自己的时间的时候, 自己又被琐事牵绊, 或者是在没有营养的内容中虚掷他们.

身边的同伴则是平和地推进着这件事, 积极地保持学习, 把课内的所学灵活地迁移到当下的事业中, 偶尔还会开两把游戏. 看见大家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更好的事, 每每这时我就会有些迷茫和怀疑自己. 我会问自己, “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去哪里了呢? 在这条路下我会得到成长和机会吗?”



混乱之二: 我追求了错误的东西

自己一开始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为了夺得多高的奖项, 或者是能让自己的成绩单能变得多么亮眼. 我更希望能充分地体验这个过程, 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这件事, 自己究竟长进了多少, 能在这个过程中结交到多少的同伴, 能从中学到领悟到多少东西, 我更想用自己亲身的实践给出自己的回答. 我希望我能尽可能在这条路上保持诚实, 尊重事实, 亲历亲为, 然后看看自己是否能一样做好.

但是来到现在, 我越发感觉自己在意的东西变了. 我考虑的角度越来越带有功利的色彩, 总是从狭隘的天平上忖度行动的价值, 学着阿谀逢迎, 投机取巧. 兜兜转转, 我好像又是回到了优绩框架下, 期待他人认同我纸面上, 世俗下的光彩.

绩点, 综测, 保研, 奖学金, 我当然可以说自己对他们不那么在意, 但是真的看到自己在这条路上落后的时候, 还是会失落, 会想自己可能还是太天真了. 如果不踏入河流的话, 去哪里得到成长和机会呢. 学长为了保研准备了很多成果, 身边的同学也在着手下个学期的事, 实习或者是做项目, 或者只是单纯地享受技术的学习和讨论, 大家都在真实地活着. 而我抓好功课也开始捉襟见肘, 在应该推进的事业上也接连吃瘪, 一下子, 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自己看上去好像得到了更多资源, 但我只是在投机, 我能做到的事在变少, 我有些忘乎所以, 似乎交出了最为宝贵的东西. 自己有些看不清眼前的东西了.

我追求了错的东西, 我的生活反而是在慢慢下坠的.
为什么我一定要追求那些东西? 我应该追求什么??
在这条路上, 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混乱之三: 我的思考是什么? 我学习到了什么? 我太依赖AI了

在月底, “物联网导论”这门课开课了, 老师建议我们买本教材(买书有加分, 不捞白不捞了). 虽然是本教材, 但是内容不像普通的科班教材那样侧重应用知识和技术的传授, 就像书名”导论”一样, 侧重于物联网技术一些宏观的介绍.

作者刘云浩教授是工科的博士, 同时也在北外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我对他的这个身份很感兴趣, 所以读了这本书的再版前言, 其中的一些洞见十分深邃, 表达流畅生动, 切中肯綮, 一些思考也提醒了我.

教授在书中分享了忒修斯之船的故事.

古希腊有个传说, 为了纪念杀死怪兽的英雄忒修斯, 人们保留了他出征的船. 久而久之, 为了保持船只完好, 船上的木板一块块都被替换过了, 终于有一天, 有人问了, 这艘船还是忒修斯之船吗? 如果是, 它已经没有任何一块最初的木头了; 如果不是,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 如果用从忒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再造一艘新船, 两艘船中哪艘才算得上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同样对于我们的意识来说, 如果我们的思考都在不断地被外界信息所引导, 那么”我”还是”我”吗?

现在, 学习中遇到问题, 问一下AI就能得到参考答案, 不论是技术困扰, 还是不会写的作业, 问一下AI多少都会有答复. 但是长久这样, 我反而感觉不太开心. 我感觉自己学习到的东西, “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好少. 我对问题的理解变得肤浅, 离开了AI自己好像就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没有思考的能力了. 这种感觉有些空虚, 也让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我有些掉以轻心, 依赖了那些不属于我的事物.

在上个学期自己用非常严苛的方式做着学习笔记, 希望用可见的规整的秩序, “学好些什么”. 可这不算高效的学习方法, 自己最后并没有很好地掌握那些知识, 更像一些自我感动. 我在用一种僵化的方式, 对抗当下学习实感缺失的不安. 但相比于以前的自己, 我学到了更多, 能做到更多了吗?



思考一: 我不是不够专注, 而是太执着于一件事, 放弃了其他的可能

30号在看pseudoyu的周报的时候, 看到了分享的一篇Write Code Every Day的文章, 作者对生活的平衡, 技术的成长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给了我一些方向. 其中他有说到:

Battling anxiety. Prior to starting this experiment I would frequently feel a high level of anxiety over not having completed “enough” work or made “enough” progress (both of which are relatively unquantifiable as my side projects had no specific deadlines). I realized that the feeling of making progress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making actual progress. This was an eye-opener. Once I started to make consistent progress every day the anxiety started to melt away. I felt at peace with the amount of work that I was getting done and I no longer had the over-bearing desire to frantically get any work done.

我承认我现在非常焦虑, 焦虑于自己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不能很好完成自己的工作, 不能像身边的人一样享受这个过程并且从中有所收获. 我总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多, 表现不够好(可能客观上的确如此). 我并不觉得逃避和否定就是更好的答案. 我太纠结于这件事上的得失,



思考二: 比起在混乱中执着于重建消失的秩序, 更应该试着从中寻找新的机会

这个月月中开始看Jordan B Peterson教授的《人生十二法则2》, 这是他在疫情时期写的作品. 最近前前后后看的不多, 但也有一些启发. 有机会的话, 希望能对这本书做一些摘录和笔记.

分享一些书中的想法:

人们之所以能保持精神健康,不仅因为他们心智完整,也因为他们被身边的人不断提示着应该如何思考和处世。

从起点开始,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来不断进步,并且试图实现特定的目标,比如从高中毕业,赢得比分,结婚或者事业有成等。因为这种共性,所有游戏都会自下而上地产生一种规则,或者说一种元规则,即最好的玩家不是某个单一游戏的赢家,而是被最多人邀请参与最多游戏的人。也许你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点,但正因如此,你才会和自己的孩子说:​“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玩游戏的方式!”

人只有在做愚蠢的新手时才能学习,所以荣格将愚者原型视为救赎者原型的前身,而救赎者原型象征着完美的个体。
哪怕是最成功的人,只要希望成就更多,都应该保持新手心态,努力、谦虚、谨慎地投身游戏,为下一步发展做好准备。

其中看到一部分, 教授讲述了自己去到过的一家餐厅里, 与那里的服务员的故事. 服务员因为教授的视频其他输出, 改变了自己对生活与工作的看法, 并且收获了实打实的改变, 对此他十分感谢教授. “这个年轻人已经意识到他的处境暗含的机会比他最初看到的要多, 尤其是先前身处底层的怨恨和悲观会遮蔽他的视野”
在这句话的下面, 有一位书友分享了一句很触动我的话: “当我已身处混乱, 注意力应放在寻找暗含的机会, 而不是执着于重建已经失去的秩序.”

这也是我想在当前处境下给出的回答之一. 我依然想保持秩序, 但如果真的无处得到内心的平静, 那就接受一切的发生, 面对挑战, 去发现自己软弱之处, 然后思考, 表达, 改进, 让新的秩序在混乱之中立住脚跟, 而非随波逐流, 驻足不前.



思考三: 课题分离, 公私分明, 克制用情

月中也重新看了姜Dora×林桂枝的访谈, 听了播客的原带, 得到了新的启发. 听着这期播客的那几十分钟, 可以算是近期最有感悟的时间了. 一些内容桂枝姐姐一讲出来 就感觉自己能把它们和自己当下生活中很多困惑串联起来了.

上班是为了赚钱. 我的工作应当获得和我的劳动对等的, 公平的报酬. 公事是公事, 私情是私情, 要做到公私分明. 这几点可以说是自己当时感悟很深的一些观点, 或者说是提醒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感觉自己把很多东西都杂糅在了一起, 自己的责任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现实的问题和我的情绪, 公事和私情, 以及自己的能力与身边人的关系, 我并没有把它们分得很开.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在应该理性高效完成自己任务的时候, 牵扯进了很多自己的情绪, 一而再再而三地导致了工作的不尽人意, 自己的信心和精力收到了磨损, 我又把这种感觉带到了下一个阶段, 开始了恶性循环.

我不喜欢坐以待毙. 下个月的时间里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做好课题分离, 试着表现得更好一些.



思考四: 真正的思考需要新的基石, 不然会变成情绪的漩涡

我现在能感觉到愤懑、不甘、羞愧、迷茫以及很多很多负面的感情在我心头滋长,就像长在海龟壳上的藤壶,它们不断蚕食我的心力我的热情我的创造力。

高三时候的自己,就是把他们尽可能诚实地记录下来,然后依旧是在向内寻找力量,希望唤醒自己的潜力,但这或许就像是,一个认识到藤壶存在的海龟,仍然在拼命向前游去,诚实地认识身上的负担,然后依旧在怀疑自己为什么游不快。我也寻求过外界的力量和帮助,但最后自己没能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认知和能量,一直只是在情绪的漩涡中消耗。

我认为面对困境,可以寻求的力量有限而条件苛刻。但现在比较好的办法,依旧是向外寻找力量和可能性,吸收外界的养分,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叙事,保持情绪和欲望的节制,始终始终保持有效有益的思考,建立仪式习惯,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大部分走在正轨上,同时,努力看向混乱、接受混乱,在混乱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我在以前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常和自己说这样的话。但是这一次我希望能够更有意识地选择和吸收,真正能够为我的思维带来营养的内容和叙事,为自己的思考找到新的起点,不断在思想和精神上进行新的建设,学习他者的智慧,然后把他们运用到当下的课题中,在让自己经历撕裂的同时,生长出更加坚韧的意志。而不是再把自己裹足在对世界原有的认知里,然后把情绪的漩涡当作思考,我知道那种感觉并称不上是焕然一新。



我希望自己还是能更勇敢一些,保持学习、阅读和真正的“思考”,保持生活欲望上、习惯上的从简,把更多的能量用到经营内心的平静上,或者只是留存下来等待下一次输出。保持思考,尊重自己的表达欲,努力向这个世界输出真实的自己。
我尝试通过这种记录,让自己保持和更大世界的连接,保持对生活的觉知。
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我很热衷于进行这样的尝试。






>>输入

书籍

  •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坂本龙一 [在读]
  • 《贪婪的多巴胺》 –[美]丹尼尔·利伯曼 / [美]迈克 尔·E.朗/ [美]丹尼尔•Z•利伯曼 [在读 搁置]
  • 《人生十二法则2》 –[加]Jordan B. Peterson [在读]
  • 《物联网导论(第四版)》再版前言 –刘云浩

音影像

  • 《回到未来》《回到未来3》 非常喜欢的科幻作品,已经全系列看过了两遍,这一月中抽一些时间在B站上回顾了第一部和第三部,也体悟到了一些对于当下的启迪。
  • 《虎口脱险》 早几年自己在CCTV6上看过全片,这个月早些时候的法语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分,于是在一些时间又看了一部分。
  • 《王样战队君王者》 我是深度特摄迷。王样是近些年来特摄作品中的佼佼者,在大一的时候看了大半部,最近在烦恼的时候重新追完了,十分精彩。
  • 内核稳定,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林桂枝x姜Dora】 桂枝姐姐的智慧总会给我启发
  • polebug23近期的一系列vlog

文章

  • Write Code Every Day 在pseudoyu的周报中看到的文章,给当下的自己许多方向和参考
  • 2024:无为而治polebug姐姐的2024年终总结
version
  • 20250425 18:24 完成第一次编辑
  • 20250430 完成回望部分
  • 20250501 9:33 完成框架
  • 20250501 22:44 书写好混乱一二
  • 20250514 写定四月复盘,第一篇博客内容拖拖拉拉到了五月中旬才算写完,之中还有很多别的没讲到的地方,这次就留到五月的复盘吧。

Share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Hello World 

© 2025 Leoxl

Theme Typography by Makito

Proudly published with Hexo